校园雕塑与所有的校园物质景观一样,积淀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蕴含有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校园雕塑通过被解读,不仅使学生掌握一定群体的环境知觉,同时从雕塑作品中领会特定文化的设计思想、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设计原则
1.校园雕塑的选择要符合校园的文化氛围。在校园里我们常见的雕塑就是一些学者,比如马克思、恩格斯等,还有一些精神榜样,如雷锋、焦裕禄等,这些雕塑的选择就符合一个校园的文化氛围。
2.校园雕塑的摆放位置也是需要斟酌的。它的摆放位置要跟周围的环境协调一致,比如清华园里的朱自清的雕塑,这样的摆放就让我们在清华园的时候时刻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给清华园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二、雕塑的种类
1.按使用材料可分为木雕、石雕、骨雕、漆雕、贝雕、根雕、冰雕、泥塑、 面塑、陶瓷雕塑、石膏像等;
2.按工艺可分为圆雕、浮雕和透雕三种基本形式;
3.按其功能可分为纪念性雕塑、装饰性雕塑、寓意性雕塑等。
纪念性雕塑
纪念性雕塑的题材一般来源于历史先驱、学科创始人、学科名人以及与学校发展或历史相关的人物雕像。例如,在中央音乐学院摆放的聂耳像,不仅是因为聂耳创作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还因为聂耳卓越的艺术创造能力,为中国无产阶级音乐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选择这些名人成为校园文化的代表,也为了让学生漫步校园时,能够感受到这些名人带来的心灵上的感牾,提升自身的素养。
装饰性雕塑
装饰性雕塑的题材一般较为主观,多用来进行情感的表达的装饰性雕塑一般较为具象,让观者能在看到雕塑时感受到作者的创作意图,例如,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前的《莲说》雕塑,雕塑的作者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曾成纲教授,整体就釆用了一个微微开裂的莲蓬的造型,向外伸展着枝干,莲在佛家代表着真善美,蔡元培先生曾主张"以美肓代宗教",意为美是一种修养,是最高的一种境界,这个境界能够达到宗教般对人的心灵净化和精神的升华。
寓意性雕塑
即以雕塑形态表达一个特定含义的作品,用来传递校园内具有特殊意义的室外空间。例如,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的"孺子牛",是一座已失前蹄而又正愤然跃起的铁雕,寓意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理念。
三、雕塑的作用
1.体现校园文化,意在寓教育人
校园本身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和文化载体,特定的校园环境是建设年代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的载体,也是那段历史记录。如果说文化是校园的灵魂,那么,校园雕塑就是校园灵魂的最好象征物。"环境育人,空间育人",这一教育信条贯穿校园环境建设。校园雕塑与所有的校园物质景观一样,积淀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蕴含有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校园雕塑通过被解读,使学生不仅掌握一定群体的环境知觉,而且同时从其作品中领会特定文化的设计思想、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美化校园环境,提升学校品味
一件好的雕塑作品在于其独特的魅力能在校园环境中形成视觉的焦点,又能以其视觉张力作用于校园环境,并与之协调、融为一体,得到一种很好的视觉愉悦空间,起到美化校园环境的作用。学校的个性源于校园文脉的积淀,富有个性的校园雕塑。才能体现一个学校的风采和与众不同的面貌。校园雕塑不仅是在校园环境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庸品,而且也是校园文化的体现者。更重要是校园雕塑能从深层次上提升学校的形象与品味。
3.反映历史发展,彰显校园特色
校园雕塑发展起步较晚,初期校园中心广场雕像多为领袖塑像和工农兵题材,高高在上、体量巨大,造型手法慨括写实。后来,多以改革开放、教育事业和环境雕塑为创作题材,艺术语言趋于丰富,形式创新。其中,环境雕塑最大特点是通过多种园林造景手法,使其本身与大自然中的植物、水以及构筑物等环境要素融为一体,相互称托。
评论信息